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 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
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
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
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
早行子午关,却登山路远。
拂琴听霜猿,灭烛乃星饭。
人烟无明异,鸟道绝往返。
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
既过石门隐,还唱石潭歌。
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
为余谢风泉,其如幽意何。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山玩水的场景,诗人沿着山路前行,经过高山峻岭、溪流石坝等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诗中借助环境变化,表达出了对清幽、宁静、自在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联写的是河伯见海神之后,他也有一番的自豪和夸耀。而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则表现了物质的贫乏不能理解更远大的事物,只有懂得方术的士人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第二联中,独往苍山里表现了诗人个性的独立与不羁,而地古寒云深,则是对古老、险峻的山林的描述。 第三联中,翠微岭和金沙泉都是具有浓郁自然风情的景点。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表现出诗人在这些场所中的欢畅和自由。 第四联描述了饮石下流并结萝宿溪烟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旅途和渴求自由的心情。鼎湖梦渌水和龙驾空茫然则表现了诗人对古代传说的向往。 第五联出现了子午关,灭烛乃星饭等情节,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点滴细节和感受。 第六联写的是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描绘了壮阔的山峰和自然景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敬仰之情。 第七联和第八联都在墨笔山、石潭等地停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神秘场所的探索和游历,并且通过“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的结尾,表明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自我寻求的态度。
- 背诵
-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山玩水的场景,诗人沿着山路前行,经过高山峻岭、溪流石坝等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诗中借助环境变…展开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山玩水的场景,诗人沿着山路前行,经过高山峻岭、溪流石坝等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诗中借助环境变化,表达出了对清幽、宁静、自在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联写的是河伯见海神之后,他也有一番的自豪和夸耀。而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则表现了物质的贫乏不能理解更远大的事物,只有懂得方术的士人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第二联中,独往苍山里表现了诗人个性的独立与不羁,而地古寒云深,则是对古老、险峻的山林的描述。 第三联中,翠微岭和金沙泉都是具有浓郁自然风情的景点。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表现出诗人在这些场所中的欢畅和自由。 第四联描述了饮石下流并结萝宿溪烟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旅途和渴求自由的心情。鼎湖梦渌水和龙驾空茫然则表现了诗人对古代传说的向往。 第五联出现了子午关,灭烛乃星饭等情节,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点滴细节和感受。 第六联写的是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描绘了壮阔的山峰和自然景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敬仰之情。 第七联和第八联都在墨笔山、石潭等地停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神秘场所的探索和游历,并且通过“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的结尾,表明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自我寻求的态度。折叠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原文,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翻译,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赏析,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15478.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 《乌夜啼》
- 《詶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时贼逼华容县)》
-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凤凰曲》
-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 《越女词其三》
- 《落日忆山中》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