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避暑北池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朝
夏至避暑北池原文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避暑北池拼音解读
zhòu guǐ yún
xiāo lòu zhǎng
wèi shī zhèng jiāo
suǒ yōu biàn yán liáng
gōng mén duō xiá
shì yuè nóng shāo máng
gāo niàn tián
ān dāng
tíng qún
yóu ài fāng táng
mén yīn
chéng gāo shù cāng cāng
绿 jūn shàng hán fěn
yuán shǐ sàn fāng
yān fán bào
duì huá shā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未及施政教,所此变炎凉。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此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此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昼晷(guǐ)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晷: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xiá),是月农稍忙。
暇:空闲的时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亭午:正午,中午。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yún)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筠: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yān)洒烦抱,可以对华觞(shāng)。
于焉:在这里。华觞:华丽的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感受。白天时已经到了日头最高的时候,晴热难耐;夜晚时漏水声不断,时间仿佛过得更慢。作者还没有开始施政教,却担忧国家会发生变化而变得更加寒冷或酷热。 虽然作为官员公门的日子很多,但是在这个月份里农业工作也颇为繁忙。作者居高且离田地不远,日益感受到炎热的困扰。因此,在午后的阳光下,他选择了休息,一个人到方塘畔游玩。当他回到家中时,门已经紧闭,城外的树木仍然苍苍,此时绿筠上还带有一些花瓣,荷花也刚刚开始开放。 最后,作者洒去了自己的烦恼,拿起华丽的酒杯,享受孤独喝酒的时光。

背诵
夏至节日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夏至避暑北池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感受。白天时已经到了日头最高的时候,晴热难耐;夜晚时漏水声不断,时间仿佛过得更慢。作者还没有…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感受。白天时已经到了日头最高的时候,晴热难耐;夜晚时漏水声不断,时间仿佛过得更慢。作者还没有开始施政教,却担忧国家会发生变化而变得更加寒冷或酷热。 虽然作为官员公门的日子很多,但是在这个月份里农业工作也颇为繁忙。作者居高且离田地不远,日益感受到炎热的困扰。因此,在午后的阳光下,他选择了休息,一个人到方塘畔游玩。当他回到家中时,门已经紧闭,城外的树木仍然苍苍,此时绿筠上还带有一些花瓣,荷花也刚刚开始开放。 最后,作者洒去了自己的烦恼,拿起华丽的酒杯,享受孤独喝酒的时光。折叠

作者介绍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1?),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的称呼。韦应物的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在艺术上,他…详情

夏至避暑北池原文,夏至避暑北池翻译,夏至避暑北池赏析,夏至避暑北池阅读答案,出自韦应物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16188.html

诗词类别

韦应物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