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作者:王勃      朝代:唐朝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拼音解读
jiǔ yuè jiǔ wàng xiāng tái
xiāng sòng bēi
rén qíng yàn nán zhōng
hóng 鸿 yàn cóng běi l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参考资料:
1、杨鸿儒编著,唐代绝句评译(上),华文出版社,2006.11,第11页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他乡:异乡。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yàn)那从北地来。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那:为何。北地:北方。

参考资料:
1、杨鸿儒编著,唐代绝句评译(上),华文出版社,2006.11,第11页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1、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0-61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译文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展开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展开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折叠

创作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

王勃 王勃 王勃(650─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详情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翻译,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赏析,蜀中九日/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出自王勃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5564.html

诗词类别

王勃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