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

作者:陈亮      朝代:宋朝
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原文
人爱新来景,龙认旧时湫。
不论三伏,小住便觉凛生秋。
我自醉眠其上,任是水流其下,湍激若为收。
世事如斯去,不去为谁留。
本无心,随所寓,触虚舟。
东山始末,且向灵洞与沈浮。
料得神仙窟穴,争似提封万里,大小几琉球。
但有君才具,何用问时流。
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拼音解读
rén ài xīn lái jǐng
lóng rèn jiù shí qiū
lùn sān
xiǎo zhù biàn 便 jiào lǐn shēng qiū
zuì mián shàng
rèn shì shuǐ liú xià
tuān ruò wéi shōu
shì shì
wéi shuí liú
běn xīn
suí suǒ
chù zhōu
dōng shān shǐ
qiě xiàng líng dòng shěn
liào shén xiān xué
zhēng fēng wàn
xiǎo liú qiú
dàn yǒu jūn cái
yòng wèn shí li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第一句表达了人们喜欢新鲜事物和景象,而龙却认为旧日的湫泉才是最珍贵的。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无论天气如何,只要心情好,就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描述了自己沉浸于湫泉之中,随着水流而动,没有任何束缚。 然而,在世事匆匆而过的背景下,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一切都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逝,没有什么能够留存下来。他说自己本来毫无所求,只是像一只漂浮的小船,随波逐流。最后,作者提到了东山和灵洞,以及琉球等地方,但他认为这些美丽的风景也不及君子才具更为重要。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内心的真正价值和追求。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注释

【神仙窟】见“神仙窟”。神仙居外。亦用以比喻隐居处或逍遥自在的住所。唐樊夫人《答裴航》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唐皮日休《鲁望示广文先生吴门二章次韵属和》之二:“能諳肉芝样,解讲隐书文,终古神仙窟,穷年麋鹿羣。”亦作“神僊窟”。元柯丹丘《荆钗记·参相》:“人人道是玉桥边开着两房慷慨孟尝门,凤城中盖着一所异样神僊窟。”漢…展开
【神仙窟】见“神仙窟”。神仙居外。亦用以比喻隐居处或逍遥自在的住所。唐樊夫人《答裴航》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唐皮日休《鲁望示广文先生吴门二章次韵属和》之二:“能諳肉芝样,解讲隐书文,终古神仙窟,穷年麋鹿羣。”亦作“神僊窟”。元柯丹丘《荆钗记·参相》:“人人道是玉桥边开着两房慷慨孟尝门,凤城中盖着一所异样神僊窟。”漢折叠

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第一句表达了人们喜欢新鲜事物和景象,而龙却认为旧日的湫泉才是最珍贵的。接下来的两句则…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第一句表达了人们喜欢新鲜事物和景象,而龙却认为旧日的湫泉才是最珍贵的。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无论天气如何,只要心情好,就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描述了自己沉浸于湫泉之中,随着水流而动,没有任何束缚。 然而,在世事匆匆而过的背景下,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一切都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逝,没有什么能够留存下来。他说自己本来毫无所求,只是像一只漂浮的小船,随波逐流。最后,作者提到了东山和灵洞,以及琉球等地方,但他认为这些美丽的风景也不及君子才具更为重要。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内心的真正价值和追求。折叠

作者介绍

陈亮 陈亮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初名汝能,二十六岁时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乾道五年(1169)试吏部,被黜。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退而杜门力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诣阙上书,十日内凡三上,言恢复之大计,不为当政所用,愤恨而归。尔后遭人嫉恨,二度被诬入狱,备受折磨。淳熙十五年(1188),亲赴金陵、京口观察山川形势…详情

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原文,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翻译,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赏析,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阅读答案,出自陈亮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84126.html

诗词类别

陈亮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