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朝
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通“无赖”,部分版本录“最喜小儿无赖”)
清平乐·村居拼音解读
máo yán xiǎo
shàng qīng qīng cǎo
zuì yīn xiàng mèi hǎo
bái shuí jiā wēng ǎo
ér chú dòu dōng
zhōng ér zhèng zhī lóng
zuì xiǎo ér wáng lài
tóu bāo lián péng
wáng lài tōng lài
fèn bǎn běn zuì xiǎo ér là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田园生活的场景。茅檐低矮,溪流清幽,青草茵茵。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老人听着吴音醉倒在那里,白发苍苍,不知道是哪家的老夫妇。他的大儿子在河东边铲豆土,中儿子则在织笼子。最让老人开心的是他的小孙子,因为他调皮顽劣,经常躺在溪边剥莲蓬。整个诗句淡雅清新,描述了一种宁静祥和、自然美好的乡村生活场景。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清平乐·村居译文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展开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清平乐·村居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展开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折叠

清平乐·村居注释

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太。锄豆:在豆地里锄草。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卧:趴。卧剥:趴着剥(莲蓬)。溪东:小溪的东面。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展开
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太。锄豆:在豆地里锄草。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卧:趴。卧剥:趴着剥(莲蓬)。溪东:小溪的东面。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折叠

清平乐·村居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田园生活的场景。茅檐低矮,溪流清幽,青草茵茵。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老人听着吴音醉倒在那里,白发苍苍,不知…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田园生活的场景。茅檐低矮,溪流清幽,青草茵茵。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老人听着吴音醉倒在那里,白发苍苍,不知道是哪家的老夫妇。他的大儿子在河东边铲豆土,中儿子则在织笼子。最让老人开心的是他的小孙子,因为他调皮顽劣,经常躺在溪边剥莲蓬。整个诗句淡雅清新,描述了一种宁静祥和、自然美好的乡村生活场景。折叠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详情

清平乐·村居原文,清平乐·村居翻译,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阅读答案,出自辛弃疾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89576.html

诗词类别

辛弃疾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