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夜对月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一百五日夜对月原文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日夜对月拼音解读
jiā duì hán shí
yǒu lèi jīn
zhuó què yuè zhōng guì
qīng guāng yīng gèng duō
fàng hóng ruǐ
xiǎng xiàng pín qīng é
niú màn chóu
qiū yó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来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寒食东篱菊已衰》,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情况下,对于逝去的美好回忆和未来的无限追求的思考与感慨。 第一句“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表达了作者在寒食节时没有家可归,在孤独中流泪,眼泪像黄金般闪耀。 第二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指的是作者将月中的桂树枝片割断,使月光更加明亮。这里暗喻着作者在孤寂中割舍过去,追求更明亮的未来。 第三句“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描述了牛郎织女分离后,牛郎用花瓣编成的红色箭头传送爱心给织女,作者想象着牛郎和织女相遇时的情景,不禁沉浸其中。 最后一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描述了牛郎织女因分离而感到无尽的忧伤和思念,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爱情,即使是秋天过去,他们还会渡过天河再次相会。 整首诗透露出孤独、无奈、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一百五日夜对月注释

【月中桂】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唐许浑《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幸天子开贤路,因而赴帝里,也已高攀月中桂。”汉…展开
【月中桂】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唐许浑《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幸天子开贤路,因而赴帝里,也已高攀月中桂。”汉折叠

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意赏析

这首诗来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寒食东篱菊已衰》,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情况下,对于逝去的美好回忆和未来的无…展开
这首诗来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寒食东篱菊已衰》,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情况下,对于逝去的美好回忆和未来的无限追求的思考与感慨。 第一句“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表达了作者在寒食节时没有家可归,在孤独中流泪,眼泪像黄金般闪耀。 第二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指的是作者将月中的桂树枝片割断,使月光更加明亮。这里暗喻着作者在孤寂中割舍过去,追求更明亮的未来。 第三句“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描述了牛郎织女分离后,牛郎用花瓣编成的红色箭头传送爱心给织女,作者想象着牛郎和织女相遇时的情景,不禁沉浸其中。 最后一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描述了牛郎织女因分离而感到无尽的忧伤和思念,但他们相信自己的爱情,即使是秋天过去,他们还会渡过天河再次相会。 整首诗透露出孤独、无奈、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的追求与憧憬。折叠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详情

一百五日夜对月原文,一百五日夜对月翻译,一百五日夜对月赏析,一百五日夜对月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97181.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