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原文
峡内归田客,江边借马骑。
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
峡险风烟僻,天寒橘柚垂。
筑场看敛积,一学楚人为。
短景难高卧,衰年强此身。
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
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
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拼音解读
xiá nèi guī tián
jiāng biān jiè
fēi xún dài ān dào
xiàng jiā chí
xiá xiǎn fēng yān
tiān hán yòu chuí
zhù chǎng kàn liǎn
xué chǔ rén wéi
duǎn jǐng nán gāo
shuāi nián qiáng shēn
shān jiā zhēng nuǎn
fàn xiè xīn
shì zhī jiāo báo
mén tíng wèi pín
tóng zài yǎn
tián shí wéi lí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归田客在峡谷和江边马上游玩的情景。他并不是去寻找戴安道(古代道教神仙),而是像是去习家池一样自在地享受自然风光的美妙。峡谷险峻,天气寒冷,但橘柚还是垂挂着,这让他感到欣慰。他看见有人在筑场积土,就学习楚人的做法。短暂的美景难以让他高枕无忧,虽然年事已经衰弱,但他仍然维持着健康的身体。山家蒸栗取暖,采摘新鲜的野饭谢麋品尝,但他畏惧客人频繁造访门庭。他看到了牧童和农夫,感觉他们比世俗交往更亲近。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外在的追求不如内心豁达的态度。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注释

【习家池】高阳池。在湖北襄阳岘山南。《晋书·山简传》:“简镇襄阳,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阳池。”后多借指园池名胜。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清赵翼《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习家池。”亦省作“习池”。唐杜甫《初冬》诗:“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宋曾巩《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疎笑山简,更须同上习池游。”或省作“习家”。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习家。”…展开
【习家池】高阳池。在湖北襄阳岘山南。《晋书·山简传》:“简镇襄阳,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阳池。”后多借指园池名胜。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清赵翼《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习家池。”亦省作“习池”。唐杜甫《初冬》诗:“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宋曾巩《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疎笑山简,更须同上习池游。”或省作“习家”。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习家。”折叠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归田客在峡谷和江边马上游玩的情景。他并不是去寻找戴安道(古代道教神仙),而是像是去习家池一样自在地享受自…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归田客在峡谷和江边马上游玩的情景。他并不是去寻找戴安道(古代道教神仙),而是像是去习家池一样自在地享受自然风光的美妙。峡谷险峻,天气寒冷,但橘柚还是垂挂着,这让他感到欣慰。他看见有人在筑场积土,就学习楚人的做法。短暂的美景难以让他高枕无忧,虽然年事已经衰弱,但他仍然维持着健康的身体。山家蒸栗取暖,采摘新鲜的野饭谢麋品尝,但他畏惧客人频繁造访门庭。他看到了牧童和农夫,感觉他们比世俗交往更亲近。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外在的追求不如内心豁达的态度。折叠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详情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原文,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翻译,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赏析,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97506.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