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闲居

作者:张籍      朝代:唐朝
晚秋闲居原文
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晚秋闲居拼音解读
zuò gāo qiū wǎn
xiāo tiáo yuǎn
jiā pín cháng wèi
shēn lǎo zhuǎn lián ér
wàn zhǒng jìn xián shì
shēng néng shí
cóng lái shū lǎn xìng
yīng zhī yǒu sēng zh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晚秋闲居赏析

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题此词作“咏桐”,似未切。纵观全篇,这应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尽管因为难以考证它的作年,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挥毫濡翰时的情境和心绪,因而也无法深究作者所抒之情的底蕴是黍离之悲还是相思之苦,但作者抒情的真挚程度却足以使我们受到感染,而不著痕迹地显现于其中的高超技巧也足以令我们折服。  词的上篇写登楼的所见所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远眺。跃入她眼帘的竟是那样一番衰飒、悲凉的景象:缭乱的群山,平旷的原野,惨淡的烟光,以及聒噪着归巢的昏鸦。它们拼合为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秋晚眺望图。有图若此,难堪已极,而作者偏偏还要为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画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荡的悲壮的号角声。号角声,不仅将作者的情思带入更寥廓的空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线索。由这作为背景之一的悲壮的号角声,我们无妨推测那是靖康之变发生后的兵荒马乱岁月。既然如此,联系作者靖康之变后亡国、丧失、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断言,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一种揉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其实,秋景本不当这般萧瑟,只因为“伤心人别具眼目”,才在作者笔下萧瑟若此。以情役景,景因情设,这本是词家的惯伎。正因为这样,刘禹锡在《秋词》中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之景来表现志士的豪情,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之景来表现隐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则在此词中用“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样的萧瑟之景来表现她的忧思,从中,我们似乎也可悟出些“诗家三昧”。  词的下片写登楼所思所感。如果比较上下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表现为情与景的有机交融,但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则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断香”句,作者的视线由阁外移到阁中。一如“乱山平野烟光薄”,这撩人眼目、乱人情思的“断香残酒”,勾起作者闲愁万种,使她更加难以为怀,乃至一反固有的婉曲作法,于百般无奈中吐出“情怀恶”这样的直抒胸臆之语。“东风”句再度将视野拓开,摄下桐叶随风飘坠的特写镜头。这纷纷飘坠的桐叶,猛烈扣响了颤动在作者内心的生命之弦,使她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在走完一大段痛苦和欢乐相伴、灾难与幸福相继的人生旅程后,自己岂不也到了飘坠、凋零的岁月?“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复,虽然主要是为服从词律,却也昭示着我们:这一衰歇景象,给予作者怎样深刻的感受,又引起她内心怎样的强烈反响!“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两句便以作者的感受和反响作结。“又还”,表明作者因历览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遭,很难判断她这是第几回逢秋而悲。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展开
四印斋本《漱玉词补遗》题此词作“咏桐”,似未切。纵观全篇,这应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尽管因为难以考证它的作年,我们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挥毫濡翰时的情境和心绪,因而也无法深究作者所抒之情的底蕴是黍离之悲还是相思之苦,但作者抒情的真挚程度却足以使我们受到感染,而不著痕迹地显现于其中的高超技巧也足以令我们折服。  词的上篇写登楼的所见所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远眺。跃入她眼帘的竟是那样一番衰飒、悲凉的景象:缭乱的群山,平旷的原野,惨淡的烟光,以及聒噪着归巢的昏鸦。它们拼合为一幅令人伤心惨目的秋晚眺望图。有图若此,难堪已极,而作者偏偏还要为它配上撼人心魄的画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回荡的悲壮的号角声。号角声,不仅将作者的情思带入更寥廓的空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捕捉作者情思的线索。由这作为背景之一的悲壮的号角声,我们无妨推测那是靖康之变发生后的兵荒马乱岁月。既然如此,联系作者靖康之变后亡国、丧失、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的遭遇,似乎可以断言,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一种揉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其实,秋景本不当这般萧瑟,只因为“伤心人别具眼目”,才在作者笔下萧瑟若此。以情役景,景因情设,这本是词家的惯伎。正因为这样,刘禹锡在《秋词》中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之景来表现志士的豪情,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丽之景来表现隐者的雅致,而李清照则在此词中用“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这样的萧瑟之景来表现她的忧思,从中,我们似乎也可悟出些“诗家三昧”。  词的下片写登楼所思所感。如果比较上下片在章法、技巧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表现为情与景的有机交融,但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则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断香”句,作者的视线由阁外移到阁中。一如“乱山平野烟光薄”,这撩人眼目、乱人情思的“断香残酒”,勾起作者闲愁万种,使她更加难以为怀,乃至一反固有的婉曲作法,于百般无奈中吐出“情怀恶”这样的直抒胸臆之语。“东风”句再度将视野拓开,摄下桐叶随风飘坠的特写镜头。这纷纷飘坠的桐叶,猛烈扣响了颤动在作者内心的生命之弦,使她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在走完一大段痛苦和欢乐相伴、灾难与幸福相继的人生旅程后,自己岂不也到了飘坠、凋零的岁月?“梧桐落”三字的有意重复,虽然主要是为服从词律,却也昭示着我们:这一衰歇景象,给予作者怎样深刻的感受,又引起她内心怎样的强烈反响!“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两句便以作者的感受和反响作结。“又还”,表明作者因历览秋色而更感寂寞已非一遭,很难判断她这是第几回逢秋而悲。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抒情的广度和深度。细绎全词,画面是那样惨淡、萧飒,情感又是那样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因而视之为后期的作品,或许并无武断之嫌。折叠

作者介绍

张籍 张籍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贞元十四年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拚命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实现…详情

晚秋闲居原文,晚秋闲居翻译,晚秋闲居赏析,晚秋闲居阅读答案,出自张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04790.html

诗词类别

张籍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