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鲁二稚子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寄东鲁二稚子原文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拼音解读
sāng 绿
cán sān mián
jiā dōng
shuí zhǒng guī yīn tián
chūn shì
jiāng háng máng rán
nán fēng chuī guī xīn
fēi duò jiǔ lóu qián
lóu dōng zhū táo
zhī qīng yān
shù suǒ zhǒng
bié lái xiàng sān nián
táo jīn lóu
háng shàng wèi xuán
jiāo píng yáng
shé huā táo biān
shé huā jiàn
lèi xià liú quán
xiǎo ér míng qín
jiān
shuāng háng táo shù xià
bèi shuí lián
niàn shī
gān cháng yōu jiān
liè xiě yuǎn
yīn zhī wèn yáng chu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寄东鲁二稚子赏析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时期,历时十一年。这一时期,他以梁园(今河南开封)、东鲁为中心,广泛地游览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期间写的,可能是作于天宝七载。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由谁来耕种呢?思念及此,不禁心忧如煎,焦虑万分。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现在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呢?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怎么办呢?那就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吧!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我们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我们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我们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贾文昭)…展开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时期,历时十一年。这一时期,他以梁园(今河南开封)、东鲁为中心,广泛地游览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期间写的,可能是作于天宝七载。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由谁来耕种呢?思念及此,不禁心忧如煎,焦虑万分。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现在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呢?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怎么办呢?那就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吧!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我们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我们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我们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贾文昭)折叠

寄东鲁二稚子注释

【龟阴田】面的土地。春秋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在孔子帮助下,迫使齐景公归还了以前侵夺的鲁国三邑,即此。《左传·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鄆、讙、龟阴之田。”此事亦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或以“龟阴田”比喻归还的失地或失物。清程梦星《归画行》:“秦庭忍弃连城璧,齐人竟返龟隂田。”亦省作“龟阴”、“龟隂”、“龟田”。唐骆宾王《上衮州崔长史启》:“佐龟阴而演化,务肃百城;辅麟壤以宣风,恩覃千里。”清吴伟业《夜宿蒙阴》诗:“蒙岭出泉茶辨性,龟田加火穀占年。”吴翌凤注:“龟山北有沃壤,所谓龟隂之田也。”清姚鼐《哭孔撝约三十韵》:“龟隂人去少,舒口雁来迟。”【汶阳川】指汶水。隋开皇四年置汶阳县,地近汶水。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展开
【龟阴田】面的土地。春秋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在孔子帮助下,迫使齐景公归还了以前侵夺的鲁国三邑,即此。《左传·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鄆、讙、龟阴之田。”此事亦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或以“龟阴田”比喻归还的失地或失物。清程梦星《归画行》:“秦庭忍弃连城璧,齐人竟返龟隂田。”亦省作“龟阴”、“龟隂”、“龟田”。唐骆宾王《上衮州崔长史启》:“佐龟阴而演化,务肃百城;辅麟壤以宣风,恩覃千里。”清吴伟业《夜宿蒙阴》诗:“蒙岭出泉茶辨性,龟田加火穀占年。”吴翌凤注:“龟山北有沃壤,所谓龟隂之田也。”清姚鼐《哭孔撝约三十韵》:“龟隂人去少,舒口雁来迟。”【汶阳川】指汶水。隋开皇四年置汶阳县,地近汶水。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折叠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详情

寄东鲁二稚子原文,寄东鲁二稚子翻译,寄东鲁二稚子赏析,寄东鲁二稚子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29042.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