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

作者:曾几      朝代:宋朝
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原文
幕下官曹寄玉溪,溪边野老借光辉。
齧毡校尉冲寒去,扇枕郎君触热归。
大父正携灵寿杖,尊公更著老莱衣。
赠行未说功名事,此事如公世上稀。
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拼音解读
xià guān cáo
biān lǎo jiè guāng huī
niè zhān xiào wèi chōng hán
shàn zhěn láng jūn chù guī
zhèng xié líng shòu 寿 zhàng
zūn gōng gèng zhe lǎo lái
zèng háng wèi shuō gōng míng shì
shì gōng shì shà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含义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朋友的祝福和思念。诗人在官场中寄托了自己的梦想,而他的朋友则已经离开,此时也在另一条溪流旁度日。两人对于各自的使命都有不同的选择,校尉奔赴严寒的战场,郎君则归家安享温暖的生活。然而他们都已经年过半百,大父和尊公也已经到了晚年。最后,诗人没有谈论功名利禄的话题,因为他认为真正珍贵的东西在世间是非常稀缺的,仅仅只有像他们这样的老友才会理解这种珍贵。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注释

【老莱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老莱衣,嘆息人间万事非。”宋梅尧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老莱衣。”明何景明《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老莱衣。”清赵翼《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老莱衣,假满还朝四牡騑。”【灵寿杖】做的手杖。《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唐姚合《竹里径》诗:“纱巾灵寿杖,行乐復相知。”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明李东阳有《灵寿杖歌》。…展开
【老莱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老莱衣,嘆息人间万事非。”宋梅尧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老莱衣。”明何景明《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老莱衣。”清赵翼《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老莱衣,假满还朝四牡騑。”【灵寿杖】做的手杖。《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唐姚合《竹里径》诗:“纱巾灵寿杖,行乐復相知。”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明李东阳有《灵寿杖歌》。折叠

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朋友的祝福和思念。诗人在官场中寄托了自己的梦想,而他的朋友则已经离开,此时也在另一条溪流…展开
这首诗的含义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朋友的祝福和思念。诗人在官场中寄托了自己的梦想,而他的朋友则已经离开,此时也在另一条溪流旁度日。两人对于各自的使命都有不同的选择,校尉奔赴严寒的战场,郎君则归家安享温暖的生活。然而他们都已经年过半百,大父和尊公也已经到了晚年。最后,诗人没有谈论功名利禄的话题,因为他认为真正珍贵的东西在世间是非常稀缺的,仅仅只有像他们这样的老友才会理解这种珍贵。折叠

作者介绍

曾几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详情

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原文,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翻译,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赏析,送苏伯益提干代还侍下阅读答案,出自曾几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57443.html

诗词类别

曾几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