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诗
- 束发从政事,佩缓曳长裾。
守令有民社,裂地皆分符。
问之尔何由,必曰因业儒。
自致或世赏,因儒升仕涂。
一朝希斗禄,辄与故步殊。
佞夫专媚灶,要路事驰驱。
俗夫抗尘容,勾校迷墨朱。
自谓尚市道,不若效贾区。
何必念故业,易地有蘧庐。
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庐。
章圣旌隐君,此地构宏居。
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
赏田逾千亩,负笈昔云趋。
劝农桑使者,利心巧阿谀。
飞书檄大农,鬻此奉时须。
垣墙聚蓬蒿,观殿巢鸢乌。
二纪无人迹,荒榛谁扫除。
桑羊固可烹,县令亦安乎。
今主尚仁政,美利四海敷。
仁贤任阿衡,天地一朝苏。
已责复蠲敛,肉骨生膏腴。
疲民悉按堵,此地尚荒芜。
淮西高夫子,为政多美誉。
百里政肃雍,民不困追胥。
愤彼释老子,遗宫遍山隅。
吾儒一何衰,废迹可嗟吁。
连牋叩洛尹,移文讽使车。
义有子衿耻,功将泮水俱。
兴衰虽在天,此意良可书。
却思鬻此者,於儒与何诛。
又思昔县令,亦昔儒之徒。
兴儒有美意,无忘高大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从事政治的儒士的经历。他佩戴着长长的衣袂,守护着民间社会,并使用符号来进行土地划分。当问及他如何能够成为一位政治家时,他回答是因为他是一位优秀的儒学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通过儒学升职后,获得了高额的俸禄,并与以前的同辈有了很大的差距。 然而,他发现政府中的一些人是勾心斗角的,不顾真正的公正,擅长奉承各种权贵,好像专注于权力和个人利益。相反,普通人抗拒尘世的浮华和过度追求名利。这位儒士意识到,效仿著名的商人贾宝玉,这样做并不比仍然念旧业的人更出色。他认为,如果换一个环境,也许会更好。他介绍了一个名为嵩阳敞儒宫的地方,那里有类似的文化群体,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学术成果和振兴农业。虽然这个地方已经变得荒废了,但他仍然认为,那里是儒学的理想之地。 然而,在这个时候,政治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天下纷争,人民生活艰难。政权更迭,谋求真正的公义和平衡,需要高尚的领导者来统治国家。诗人渴望看到具有智慧和勇气的人能够掌握大权,并确保人民的福祉。虽然儒学已经不再拥有昔日的荣耀,但它仍然可以为一个伟大的未来做出贡献。
- 背诵
-
嵩阳书院诗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从事政治的儒士的经历。他佩戴着长长的衣袂,守护着民间社会,并使用符号来进行土地划分。当问及他如何能够成为…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从事政治的儒士的经历。他佩戴着长长的衣袂,守护着民间社会,并使用符号来进行土地划分。当问及他如何能够成为一位政治家时,他回答是因为他是一位优秀的儒学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通过儒学升职后,获得了高额的俸禄,并与以前的同辈有了很大的差距。 然而,他发现政府中的一些人是勾心斗角的,不顾真正的公正,擅长奉承各种权贵,好像专注于权力和个人利益。相反,普通人抗拒尘世的浮华和过度追求名利。这位儒士意识到,效仿著名的商人贾宝玉,这样做并不比仍然念旧业的人更出色。他认为,如果换一个环境,也许会更好。他介绍了一个名为嵩阳敞儒宫的地方,那里有类似的文化群体,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学术成果和振兴农业。虽然这个地方已经变得荒废了,但他仍然认为,那里是儒学的理想之地。 然而,在这个时候,政治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天下纷争,人民生活艰难。政权更迭,谋求真正的公义和平衡,需要高尚的领导者来统治国家。诗人渴望看到具有智慧和勇气的人能够掌握大权,并确保人民的福祉。虽然儒学已经不再拥有昔日的荣耀,但它仍然可以为一个伟大的未来做出贡献。折叠 - 李廌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少以文章谒苏轼,颇受赏识,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后苏轼与范祖禹同荐于朝,未果,遂绝意仕进。谓颖为人物渊薮,始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元祐求言,上《忠谏书》、《忠厚论》,并献《兵鉴》二万言论西事。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文集《济南集》,近人自《永乐大典》辑出。《…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嵩阳书院诗原文,嵩阳书院诗翻译,嵩阳书院诗赏析,嵩阳书院诗阅读答案,出自李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86508.html
诗词类别
李廌的诗词
-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 《同诸公饯望元因宿谷隐以何当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为韵分得对此二字 其二》
- 《题孔氏东园三首》
- 《西丘》
- 《秋日杂兴 其七》
- 《同德麟诸公观秋风阁自赋诗台乘月泛江》
- 《送李德载公辅之宣城王子敏遹之宁陵秦少章之仁和》
- 《和李端叔大夫从参寥子游许昌西湖十绝》
- 《黄河》
- 《霹雳琴》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