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奏鸣蛙

出自元朝张可久的《【双调】折桂令_别怀人生最
别怀人生最苦别离,柳系柔肠,山敛愁眉。
金缕歌残,青衫泪湿,锦字来迟。
留客醉鱼肥酒美,送春行莺老花飞。
此恨谁知?今夜相思,何日归期?幽居红尘不到山家,羸得清闲,当了繁华。
画列青山,茵铺细草,鼓奏鸣蛙
杨柳村中卖瓜。
蒺藜沙上看花。
生计无多,陶令琴书,杜曲桑麻。
西陵送别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情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夜景小红楼独倚新妆,曲角阑干,嫩绿池塘。
雨洗花梢,风梳柳影,月荡荷香。
绣枕上双飞凤凰,翠蓬边一只鸳鸯。
对景情伤。
今夜新凉,何处才郎?金华山看瀑泉碧桃花流出人间,一派冰泉,飞下仙山。
银阙峨峨,琼田漠漠,玉珮珊珊。
朝素月鸾鹤夜阑,拱香云龙虎秋坛。
人倚高寒,字字珠玑,点点琅玕。
别情倒金杯檀口娇羞,春柳垂腰,秋水凝眸。
满意温存,通身旖旎,彻胆风流。
秋千院同携玉手,琵琶亭催解兰舟。
无计相留,别后新词,总是离愁。
晚春送别借旗亭仙子逢迎,舞态飞琼,歌韵流莺。
红线幽欢,乌丝小字,金缕新声。
留过客江山有灵,废残春风雨无情。
花落闲庭,柳暗空城。
今夜离别,后日清明。
和疏斋学土韵爱疏仙不放春闲,坐玉树词林,镜海仙山。
花老南枝,雪深西圃,人倚东阑。
煨芋人吟翁正懒,出蓝关迁客当寒。
绿酒酡颜。
银字春葱,彩凤娇鬟。
游太乙宫华山高与云齐,远却尘埃,睡煞希夷。
踏藕童闲,携琴客至,跨鹤人归。
鸣玉珮松溪活水,点冰绡竹院枯梅。
短策徘徊,醉墨淋漓,老技崔嵬。
游金山寺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
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
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
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秦邮即事访秦邮暂驻兰桡,浩荡鸥波,缥缈虹桥。
白藕翻根,黄芦颤叶,翠柳搴条。
照玉女神仙井小,立金人菩萨台高。
散策逍遥,酒市歌云,僧院诗巢。
皆春楼柳依依重屋峨峨,媚景芳研,四序无过。
雾暖朱帘,风喧翠槛,露湛金荷。
天地德无分物我,花草香总是阳和。
乐事如何?明月交辉,白雪扬歌。
湖上饮别傍垂杨画舫徜徉,一片秋怀,万顷晴光。
细草闲鸥、长云小雁,乱苇寒螀。
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歌罢沧浪,更引壶觞,送别河梁。
春情寄春情小字亲描,体态宫蛾,艳冶花妖。
映雪香肌,堆云巧鬓,抱月纤腰。
嬴女伴一场斗草,指仙翁三度偷桃。
羞弄生绡,懒上秋千,笑整金翘。
次酸斋韵倚阑干不尽兴亡,数九点开州,八景湘江。
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
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
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闺思怕别离真个别离,不得音书,已误芳菲。
曲怨金徽,香销翠被,梦断罗帏。
湿马蹄残红似泥,接莺巢浓绿成堆。
消瘦冰肌,体画蛾眉,直待他归。
别后一年余凤只鸾孤,枕上嗟吁,镜里清癯。
花已飘然,春将暮矣,各未归欤。
啼翠霭林间鹧鸪,坠青丝檐外蜘蛛。
既在江湖,有便鳞鸿,不寄音书。
酒边分得卿字韵客留情春更多情,月下金觥,膝上瑶筝。
口口声声,风风韵韵,袅袅亭亭。
锦胡洞莺招燕请,玉交枝柳送花迎。
不负平生,风月坡仙,诗酒耆卿。
江上次刘时中韵倚篷窗一笑诗成,远寺昏钟,古渡秋灯。
隐隐鸣鼍。
嗷嗷旅雁,闪闪飞萤,海树黑风号浪惊,越山青月暗云生。
书客飘零,欲泛仙槎,试问君平。
逢天坛子正吟诗马上逢君,昨暮秦关,今日吴门。
绣帽攲风,金鞭拂雪,宝挑靪云。
江上花恼人,堤边柳眼窥春。
便洗征尘,借问前村,试买芳博。
皆山楼即事爱楼居四面皆山,图画横陈,步障回还。
远村重重,幽花淡淡,小竹珊珊。
黄卷掩灯青夜阑,紫箫吹月白凤寒。
鹤唳云间,人倚阑干,欲泛仙槎,直扣天关。
次白真人韵葛花袍纸扇芭蕉,两袖仙风,万古诗豪。
富贵劳劳,功名小小,车马朝朝。
算只有青山不老,是谁教白发相饶?体负良宵,百斛金波,一曲琼箫。
歌姬施氏照冰壶秋水芙蕖,姓出西家,名满东吴。
鸾镜妆残,霓裳曲破,翠管诗余。
娇滴滴眉云眼雨,香馥馥腕玉胸酥。
同醉仙都,偷寄银笺,暗解罗襦。
重午席间浴兰芳荆楚风流,艾掩门眉,符映钗头。
雪卷鸥波,雷轰鼍鼓,电闪龙舟。
骄马骤雕弓翠柳,小蛾讴宝髻红榴。
醉倚江楼,笑煞湘累,不葬糟丘。
幽居次韵石帆山下吾庐,秋水纶竿,落日巾车。
长啸归欤,梅惊花谢,柳笑眉舒。
撺断著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著大肚皮装村酒葫芦。
冷落琴书,结好樵渔,是有红尘,不到幽居。
【双调】折桂令_别怀人生最拼音解读
bié huái 怀 rén shēng zuì bié
liǔ róu cháng
shān liǎn chóu méi
jīn cán
qīng shān lèi shī 湿
jǐn lái chí
liú zuì féi jiǔ měi
sòng chūn háng yīng lǎo huā fēi
hèn shuí zhī
jīn xiàng
guī
yōu hóng chén dào shān jiā
léi qīng xián
dāng le fán huá
huà liè qīng shān
yīn cǎo
zòu míng
yáng liǔ cūn zhōng mài guā
shā shàng kàn huā
shēng duō
táo lìng qín shū
sāng
西 líng sòng bié huà chuán ér zǎi chóu
rén dào 西 líng
hèn mǎn dōng zhōu
lǎn shàng guī ān
qíng kāi lèi yǎn
céng lóu
chūn chūn lái
guǎn sòng bié àn liǔ
cháo shēng cháo luò huì wàng fàn fàn shā ōu
yān shuǐ yōu yōu
yǒu xiàng chóu
xiàng liú
jǐng xiǎo hóng lóu xīn zhuāng
jiǎo lán gàn
nèn 绿 chí táng
huā shāo
fēng shū liǔ yǐng
yuè dàng xiāng
xiù zhěn shàng shuāng fēi fèng huáng
cuì péng biān zhī yuān yāng
duì jǐng qíng shāng
jīn xīn liáng
chù cái láng
jīn huá shān kàn bào quán táo huā liú chū rén jiān
pài bīng quán
fēi xià xiān shān
yín què é é
qióng tián
pèi shān shān
cháo yuè luán lán
gǒng xiāng yún lóng qiū tán
rén gāo hán
zhū
diǎn diǎn láng gān
bié qíng dǎo jīn bēi tán kǒu jiāo xiū
chūn liǔ chuí yāo
qiū shuǐ níng móu
mǎn wēn cún
tōng shēn
chè dǎn fēng liú
qiū qiān yuàn tóng xié shǒu
tíng cuī jiě lán zhōu
xiàng liú
bié hòu xīn
zǒng shì chóu
wǎn chūn sòng bié jiè tíng xiān féng yíng
tài fēi qióng
yùn liú yīng
hóng xiàn 线 yōu huān
xiǎo
jīn xīn shēng
liú guò jiāng shān yǒu líng
fèi cán chūn fēng qíng
huā luò xián tíng
liǔ àn kōng chéng
jīn bié
hòu qīng míng
shū zhāi xué yùn ài shū xiān fàng chūn xián
zuò shù lín
jìng hǎi xiān shān
huā lǎo nán zhī
xuě shēn 西
rén dōng lán
wēi rén yín wēng zhèng lǎn
chū lán guān qiān dāng hán
绿 jiǔ tuó yán
yín chūn cōng
cǎi fèng jiāo huán
yóu tài gōng huá shān gāo yún
yuǎn què chén āi
shuì shà
ǒu tóng xián
xié qín zhì
kuà rén guī
míng pèi sōng huó shuǐ
diǎn bīng xiāo zhú yuàn méi
duǎn pái huái
zuì lín
lǎo cuī wéi
yóu jīn shān cāng yún gàn zhēng róng
yǒu tīng shén lóng
shuǐ sēng
rén bīng
shī liú dài
jīn líng
yáo suì yuè zhōng liú shù yǐng
hàn bēng bàn jiāng shēng
nán lěng
xiào shā nóng
chá jīng
qín yóu shì fǎng 访 qín yóu zàn zhù lán ráo
hào dàng ōu
piāo miǎo hóng qiáo
bái ǒu fān gēn
huáng chàn
cuì liǔ qiān tiáo
zhào shén xiān jǐng xiǎo
jīn rén tái gāo
sàn xiāo yáo
jiǔ shì yún
sēng yuàn shī cháo
jiē chūn lóu liǔ zhòng é é
mèi jǐng fāng yán
guò
nuǎn zhū lián
fēng xuān cuì kǎn
zhàn jīn
tiān fèn
huā cǎo xiāng zǒng shì yáng
shì
míng yuè jiāo hu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双调】折桂令_别怀人生最注释

【陶令琴】《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宋梅尧臣《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虞舜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陶令琴。”亦省作“陶琴”。唐白居易《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陶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姚锡钧《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陶琴自古已无絃。”【金华山】山名。在浙江省金华市北,传说山上有神仙石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四》:“吾郡金华山,道书为三十六洞元之天,世传神仙窟宅。”参见“金华牧羊儿”。【琵琶亭】省九江市西,长江东南岸。唐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送客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宋辛弃疾《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琵琶亭畔多芳草,时对香炉峯一笑。”清赵翼《守风遣闷》诗:“琵琶亭畔雨如丝,津吏拦江一缆维。”【太乙宫】见“太一宫”。漢【难兄难弟】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北史·宋隐等传论》:“正玄难兄难弟,信为美哉!”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竇臮、竇永)者,游艺絶伦,友谊尤篤,真难兄难弟哉!”明谢谠《四喜记·双桂联芳》:“天马步瀛洲,恩赐黄封杏花酒。喜难兄难弟,并占鰲头。”《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高老先生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2.比喻两物并美,各有千秋。亦作“难弟难兄”。清魏源《二室行》:“太室之胜山内藏,少室之奇山外仰。难弟难兄孰相让?”3.用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清李渔《蜃中楼·阃闹》:“一个不通文理,一个不达时务,真是难兄难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但这种东西,在今天看来,和南北朝时代的四六骈文,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其实是难兄难弟。”彼此曾共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髮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邹韬奋《经历》四六:“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字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郑义《迷雾》八:“方玉桦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口口声声】不住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豫让去了也。他口口声声还要报仇。”《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朱源叫人问时,却是船头与岸上两个汉子扭做一团廝打。只听得口口声声説道:‘你干得好事!’”《红楼梦》第一一七回:“王夫人听到那里,不觉伤心起来,説:‘我们的家运怎么好?一个四丫头口口声声要出家,如今又添出一个来了。’”郑振铎《黄昏的观前街》:“有人口口声声的称呼苏州为东方的委尼司。”2.谓不住地说话或歌唱。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时下且口口声声,战战兢兢,裊裊停停,坐坐行行。”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风风韵韵。”【风风韵韵】1.形容韵致、意态美好。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元商衟《风入松》套曲:“都只为风风韵韵,相见话偏多,孤眠睡不稳。”明沉璟《桃符记》第一折:“我则待风风韵韵相和畅,今夜箇欢欢喜喜同鸳帐。”2.声音悠长婉转貌。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风风韵韵。”【袅袅亭亭】见“嫋嫋婷婷”。【娇滴滴】娇媚柔嫩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莲步半折小弓弓,鶯囀一声娇滴滴。”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二折:“原来是娇滴滴佳人将竹径穿,把玉露苍苔任踏践。”明陈大声《醉花阴·夏日即景写怀》套曲:“杨柳横塘淡烟琐,娇滴滴芙蕖万朵。”《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个是瘦怯怯的书生,一个是娇滴滴的女子。”朱自清《阿河》:“她昨天回去,原是借子阿桂的衣裳穿了去的,打扮得娇滴滴的。”【酒葫芦】“酒胡芦”。盛酒的葫芦。金完颜璹《渔父词》之一:“钓得鱼来卧看书,船头稳置酒葫芦。”元徐再思《卖花声》曲:“碧桃红杏桃源路,緑水青山水墨图,杖头挑着酒胡芦。”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王乡老执定瓦臺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水浒传》第十回:“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身上总是一边戴着乐器,一边挎着酒葫芦。”汉…展开
【陶令琴】《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宋梅尧臣《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虞舜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陶令琴。”亦省作“陶琴”。唐白居易《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陶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姚锡钧《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陶琴自古已无絃。”【金华山】山名。在浙江省金华市北,传说山上有神仙石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四》:“吾郡金华山,道书为三十六洞元之天,世传神仙窟宅。”参见“金华牧羊儿”。【琵琶亭】省九江市西,长江东南岸。唐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送客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宋辛弃疾《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琵琶亭畔多芳草,时对香炉峯一笑。”清赵翼《守风遣闷》诗:“琵琶亭畔雨如丝,津吏拦江一缆维。”【太乙宫】见“太一宫”。漢【难兄难弟】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北史·宋隐等传论》:“正玄难兄难弟,信为美哉!”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竇臮、竇永)者,游艺絶伦,友谊尤篤,真难兄难弟哉!”明谢谠《四喜记·双桂联芳》:“天马步瀛洲,恩赐黄封杏花酒。喜难兄难弟,并占鰲头。”《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高老先生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2.比喻两物并美,各有千秋。亦作“难弟难兄”。清魏源《二室行》:“太室之胜山内藏,少室之奇山外仰。难弟难兄孰相让?”3.用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清李渔《蜃中楼·阃闹》:“一个不通文理,一个不达时务,真是难兄难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但这种东西,在今天看来,和南北朝时代的四六骈文,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其实是难兄难弟。”彼此曾共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髮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邹韬奋《经历》四六:“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字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郑义《迷雾》八:“方玉桦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口口声声】不住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豫让去了也。他口口声声还要报仇。”《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朱源叫人问时,却是船头与岸上两个汉子扭做一团廝打。只听得口口声声説道:‘你干得好事!’”《红楼梦》第一一七回:“王夫人听到那里,不觉伤心起来,説:‘我们的家运怎么好?一个四丫头口口声声要出家,如今又添出一个来了。’”郑振铎《黄昏的观前街》:“有人口口声声的称呼苏州为东方的委尼司。”2.谓不住地说话或歌唱。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时下且口口声声,战战兢兢,裊裊停停,坐坐行行。”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风风韵韵。”【风风韵韵】1.形容韵致、意态美好。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元商衟《风入松》套曲:“都只为风风韵韵,相见话偏多,孤眠睡不稳。”明沉璟《桃符记》第一折:“我则待风风韵韵相和畅,今夜箇欢欢喜喜同鸳帐。”2.声音悠长婉转貌。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风风韵韵。”【袅袅亭亭】见“嫋嫋婷婷”。【娇滴滴】娇媚柔嫩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莲步半折小弓弓,鶯囀一声娇滴滴。”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二折:“原来是娇滴滴佳人将竹径穿,把玉露苍苔任踏践。”明陈大声《醉花阴·夏日即景写怀》套曲:“杨柳横塘淡烟琐,娇滴滴芙蕖万朵。”《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个是瘦怯怯的书生,一个是娇滴滴的女子。”朱自清《阿河》:“她昨天回去,原是借子阿桂的衣裳穿了去的,打扮得娇滴滴的。”【酒葫芦】“酒胡芦”。盛酒的葫芦。金完颜璹《渔父词》之一:“钓得鱼来卧看书,船头稳置酒葫芦。”元徐再思《卖花声》曲:“碧桃红杏桃源路,緑水青山水墨图,杖头挑着酒胡芦。”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王乡老执定瓦臺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水浒传》第十回:“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身上总是一边戴着乐器,一边挎着酒葫芦。”汉折叠

作者介绍

张可久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0470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