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首名传千古

出自宋朝曹冠的《水调歌头
游燕赏潭洞,舒啸对云峰。
瀑泉飞下银汉,一水净涵空。
前度刘郎诗句,只咏丹青摹写,佳境未亲逢。
//刘禹锡寄题涵碧诗,有“远写丹青到雍州”之句。
争似我吟赏,携酒屡从容。
濯尘缨,挥羽扇,快薰风。
因思往古游者,清兴与今同。
泉石因人轻重,岘首名传千古,登览赖羊公。
陵谷有迁变,勋烈耀无穷。
水调歌头拼音解读
yóu yàn shǎng tán dòng
shū xiào duì yún fēng
bào quán fēi xià yín hàn
shuǐ jìng hán kōng
qián liú láng shī
zhī yǒng dān qīng xiě
jiā jìng wèi qīn féng
/ / / / liú hán shī
yǒu yuǎn xiě dān qīng dào yōng zhōu zhī
zhēng yín shǎng
xié jiǔ cóng róng
zhuó chén yīng
huī shàn
kuài xūn fēng
yīn wǎng yóu zhě
qīng xìng jīn tóng
quán shí yīn rén qīng zhòng
xiàn shǒu míng chuán qiān
dēng lǎn lài yáng gōng
líng yǒu qiān biàn
xūn liè yào 耀 qió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赏山水之间的美景和心境。他看到了燕子在潭水旁欢快地飞舞,迎着云峰自由地啸叫;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形成银汉般的壮观景象,使整片空间变得清澈明净。同时,他也引用了前人刘禹锡的诗句,对美景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赞颂。 然后,作者表达了他自己的心情。他喜欢带着酒来到这里,悠然自得地吟咏、游赏,享受这份宁静与美丽。他认为,与那些曾经游历过这里的古人们一样,他也能够感受到同样的纯粹、自由和愉悦。 最后,作者提到这里有很多历史名胜,许多伟大的人物在此留下过足迹,他们的功绩和荣耀永远不会消逝。这里的泉水、山石等自然景观也因为人们的关注而得以保存和传承。作者希望,这种美好的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无穷无尽地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水调歌头注释

【前度刘郎】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又重到天台。后因称去而重来者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元张翥《满江红·钱舜举桃花折枝》词:“前度刘郎,重来访、玄都燕麦。”温见《香江席上示雪兄》诗:“故乡心事他乡梦,前度刘郎泪黯然。”…展开
【前度刘郎】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又重到天台。后因称去而重来者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宋辛弃疾《贺新郎》词:“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元张翥《满江红·钱舜举桃花折枝》词:“前度刘郎,重来访、玄都燕麦。”温见《香江席上示雪兄》诗:“故乡心事他乡梦,前度刘郎泪黯然。”折叠

水调歌头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赏山水之间的美景和心境。他看到了燕子在潭水旁欢快地飞舞,迎着云峰自由地啸叫;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形成银…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赏山水之间的美景和心境。他看到了燕子在潭水旁欢快地飞舞,迎着云峰自由地啸叫;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形成银汉般的壮观景象,使整片空间变得清澈明净。同时,他也引用了前人刘禹锡的诗句,对美景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赞颂。 然后,作者表达了他自己的心情。他喜欢带着酒来到这里,悠然自得地吟咏、游赏,享受这份宁静与美丽。他认为,与那些曾经游历过这里的古人们一样,他也能够感受到同样的纯粹、自由和愉悦。 最后,作者提到这里有很多历史名胜,许多伟大的人物在此留下过足迹,他们的功绩和荣耀永远不会消逝。这里的泉水、山石等自然景观也因为人们的关注而得以保存和传承。作者希望,这种美好的传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无穷无尽地绽放着自己的光芒。折叠

作者介绍

曹冠 曹冠 曹冠字宗臣,号双溪,东阳(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二十五年,为平江府府学教授,旋除国子录擢左宣议郎、太常博士,寻兼权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桧死,为撰谥议,称桧「光弼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道德先天地,勋业冠古今」后数日,以右正言张修等论罢。明年,又被论为秦埙假手驳放科名。孝宗时,许再试,复登乾道五年(1169)进士。绍熙…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3149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