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约眉山

出自宋朝姜夔的《庆宫春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庆宫春拼音解读
shuāng jiāng chún
suō sōng
chóu jiàn mǎn kōng kuò
méng ōu
piān piān xià
bèi rén hái guò
huí guī
dàng yún xuě
zhōu
shāng xīn zhòng jiàn
yuē méi shān
dài hén
cǎi xiāng jìng chūn hán
lǎo suō
shuí
chuí hóng 西 wàng
piāo rán yǐn
xìng píng shēng nán è
jiǔ xǐng yuǎn
zhèng níng xiǎng míng dāng
jīn ān zài
wéi yǒu lán gǎn
bàn rén shà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湖边漫步时的心境和感受。他看到了双层的浆艇在草丛中航行,身穿蓑衣的人在松雨中走过,以及渐渐沉浸于夜色的忧愁。此时,一只盟鸥欲落在他身旁,然后背对着他飞向树林。诗人感到无法回归从前的日子,只能独自驾船穿越云雪,重新来到眉山下。此时,他看到了采香径上的春寒,老僧在那里摇曳歌唱,而诗人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后,他转身离开,身后留下了美丽的虹光,随着吹送的风逐渐消失在远方。此时,他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只有栏杆相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的懊悔和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期望。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庆宫春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作者途经吴松,忆有及一年前石湖归吴兴事,遂作此词,作品伤逝怀旧,感慨良多,却出以轻灵之笔,空灵蕴藉,寄意邃深。…展开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作者途经吴松,忆有及一年前石湖归吴兴事,遂作此词,作品伤逝怀旧,感慨良多,却出以轻灵之笔,空灵蕴藉,寄意邃深。折叠

庆宫春注释

【采香径】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灵岩山前。唐刘禹锡《馆娃宫》诗:“唯餘采香径,一带绕山斜。”亦作“采香逕”、“采香涇”。宋范成大《吴郡志·古迹一》:“采香逕,在香山之傍小溪也。吴王种香於香山,使美人泛舟於溪以采香。今自灵巖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涇。”宋姜夔《庆宫春》词:“采香涇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清顾文彬《哭三子承》诗之二二:“胥乡遥指采香涇,一櫂蒓波渡洞庭。”清徐松张大纯《百城烟水·吴县》:“采香庵,以庵近采香逕,又取‘撮羣经而为果,采百花以为浆’之意,额曰‘采香’。”典…展开
【采香径】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灵岩山前。唐刘禹锡《馆娃宫》诗:“唯餘采香径,一带绕山斜。”亦作“采香逕”、“采香涇”。宋范成大《吴郡志·古迹一》:“采香逕,在香山之傍小溪也。吴王种香於香山,使美人泛舟於溪以采香。今自灵巖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涇。”宋姜夔《庆宫春》词:“采香涇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清顾文彬《哭三子承》诗之二二:“胥乡遥指采香涇,一櫂蒓波渡洞庭。”清徐松张大纯《百城烟水·吴县》:“采香庵,以庵近采香逕,又取‘撮羣经而为果,采百花以为浆’之意,额曰‘采香’。”典折叠

庆宫春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湖边漫步时的心境和感受。他看到了双层的浆艇在草丛中航行,身穿蓑衣的人在松雨中走过,以及渐渐沉浸于夜色…展开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湖边漫步时的心境和感受。他看到了双层的浆艇在草丛中航行,身穿蓑衣的人在松雨中走过,以及渐渐沉浸于夜色的忧愁。此时,一只盟鸥欲落在他身旁,然后背对着他飞向树林。诗人感到无法回归从前的日子,只能独自驾船穿越云雪,重新来到眉山下。此时,他看到了采香径上的春寒,老僧在那里摇曳歌唱,而诗人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后,他转身离开,身后留下了美丽的虹光,随着吹送的风逐渐消失在远方。此时,他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只有栏杆相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的懊悔和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期望。折叠

作者介绍

姜夔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姜夔早岁孤贫。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诸词。次年,姜夔随萧德藻同归湖州,卜居苕溪之上,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后永嘉潘柽就为他取字曰白石道人。杨万里称他…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6105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