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栽黄菊

出自唐朝李端的《赠岐山姜明府
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赠岐山姜明府拼音解读
zuó wén shān
guī xīn biàn 便 chí
huí jīng luò
dào bái tóu shí
yàn yǐng jiāng hún
chóng shēng lèi
qīng jiān bìng lǎo
sòng duì qiū bēi
xiè cái wéi bié
táo gōng jiàn
fēi guān kǒu lèi
shì xuě shuāng 姿
niàng jiǔ zāi huáng
chuī jīng shé 绿 kuí
shān fāng wàng
fēng zhèng shī
shù hán
biān fēng wǎn
lán diāo yóu yǒu
liǔ cuì chéng
bié hòu xiàng wèn
gāo sēng zhī suǒ zh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归途中所见所感。他听到了山上的雨声,心情变得迟缓。几次看到落叶惊动了他,意味着时间流逝得很快,人生已经到了白头之年。他看到雁的影子飞过,心灵也跟着飞走了,虫鸣和眼泪都是对别离的期盼和悲伤。马卿和宋玉都成为了病老之人,在秋天一起哀叹时光流逝的无情。谢客和陶公也都有难舍的思念,但不是因为口腹之累,而是因为他们拥有美丽的性格和姿态,如同雪霜、黄菊和绿葵。作者欣赏美景,但同时也看到了边境上守卫的军队,他们像牧竖一样,在荒野上骑着马,晚上立起烽火台,保卫国家。最后,作者提到兰花即使枯萎仍然有香气,柳树尽管易碎但没有失去他们的本质。如果有人问起他自己的去向,高僧会知道他的命运。整首诗意境深远,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赠岐山姜明府译文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展开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折叠

相关赏析

赠岐山姜明府赏析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展开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折叠

赠岐山姜明府注释

1.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2.春梦:喻好景不长。3.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解佩:刘向《列仙传》:郑交甫至汉皋台下,遇二仙女佩两珠,交甫与她们交谈,想得到她们所佩宝珠,二仙女解佩给他,但转眼仙女和佩珠都不见了。4.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5.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展开
1.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2.春梦:喻好景不长。3.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解佩:刘向《列仙传》:郑交甫至汉皋台下,遇二仙女佩两珠,交甫与她们交谈,想得到她们所佩宝珠,二仙女解佩给他,但转眼仙女和佩珠都不见了。4.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5.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折叠

赠岐山姜明府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归途中所见所感。他听到了山上的雨声,心情变得迟缓。几次看到落叶惊动了他,意味着时间流逝得很快,人生已经…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归途中所见所感。他听到了山上的雨声,心情变得迟缓。几次看到落叶惊动了他,意味着时间流逝得很快,人生已经到了白头之年。他看到雁的影子飞过,心灵也跟着飞走了,虫鸣和眼泪都是对别离的期盼和悲伤。马卿和宋玉都成为了病老之人,在秋天一起哀叹时光流逝的无情。谢客和陶公也都有难舍的思念,但不是因为口腹之累,而是因为他们拥有美丽的性格和姿态,如同雪霜、黄菊和绿葵。作者欣赏美景,但同时也看到了边境上守卫的军队,他们像牧竖一样,在荒野上骑着马,晚上立起烽火台,保卫国家。最后,作者提到兰花即使枯萎仍然有香气,柳树尽管易碎但没有失去他们的本质。如果有人问起他自己的去向,高僧会知道他的命运。整首诗意境深远,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的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95086.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