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三贤人

出自唐朝权德舆的《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因以赠
沈疴结繁虑,卧见书窗曙。
方外三贤人,惠然来相亲。
整巾起曳策,喜非车马客。
支郎有佳文,新句凌碧云。
霓裳何飘飘,浩志凌紫氛。
复有沈冥士,远系三茅君。
各言麋鹿性,不与簪组群。
清言出象系,旷迹逃玄纁。
心源暂澄寂,世故方纠纷。
终当逐师辈,岩桂香氲芬。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因以赠拼音解读
shěn jié fán
jiàn shū chuāng shǔ
fāng wài sān xián rén
huì rán lái xiàng qīn
zhěng jīn
fēi chē
zhī láng yǒu jiā wén
xīn líng yún
shang piāo piāo
hào zhì líng fēn
yǒu shěn míng shì
yuǎn sān máo jūn
yán 鹿 xìng
zān qún
qīng yán chū xiàng
kuàng táo xuán xūn
xīn yuán zàn chéng
shì fāng jiū fēn
zhōng dāng zhú shī bèi
yán guì xiāng yūn fē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沉浸在繁琐的忧虑中,但当他躺在床上看到窗外天色渐亮时,他迎来了三位外来客人——三位贤者,给他带来了喜悦与慰藉。这三位客人并非富可敌国的旅行家,而是学识渊博、谦逊善良之人。其中一位名叫支郎,他有一篇优美的文章,新颖别致,并且被比作飞越碧云。 诗歌还描绘了舞姬穿着华丽的霓裳,以及志向高远的人们凌驾于尘世之上。 最后,作者感悟到内心的宁静与清明,决定追随这些贤者的足迹,向他们学习。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因以赠注释

【麋鹿性】草野优游之性。宋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宋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汉【三茅君】传说中的三神仙,即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据传为汉景帝时咸阳人,先后隐句曲山(后名三茅山,简称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得道成仙,太上老君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茅君。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宋何薳《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茅君以丹阳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清赵翼《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茅君,于焉吸清淑。”…展开
【麋鹿性】草野优游之性。宋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宋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汉【三茅君】传说中的三神仙,即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据传为汉景帝时咸阳人,先后隐句曲山(后名三茅山,简称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得道成仙,太上老君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茅君。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宋何薳《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茅君以丹阳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清赵翼《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茅君,于焉吸清淑。”折叠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因以赠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沉浸在繁琐的忧虑中,但当他躺在床上看到窗外天色渐亮时,他迎来了三位外来客人——三位贤者,给他带来了喜悦与…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沉浸在繁琐的忧虑中,但当他躺在床上看到窗外天色渐亮时,他迎来了三位外来客人——三位贤者,给他带来了喜悦与慰藉。这三位客人并非富可敌国的旅行家,而是学识渊博、谦逊善良之人。其中一位名叫支郎,他有一篇优美的文章,新颖别致,并且被比作飞越碧云。 诗歌还描绘了舞姬穿着华丽的霓裳,以及志向高远的人们凌驾于尘世之上。 最后,作者感悟到内心的宁静与清明,决定追随这些贤者的足迹,向他们学习。折叠

作者介绍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唐朝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50738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