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法解佛意

出自宋朝岳珂的《苏文忠萝汉偈帖赞
佛法离住相,色相本非实。
云何阿罗汉,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只园夙亲近。
会发宏原深,现此广长舌。
于后像法世,赞叹说偈言。
笔力虚空,三昧出胸臆。
撞开痴愚纲,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胜,会闻诸佛说。
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偈语复云何,能离音声见。
今法解佛意,一切有为法。
非偈亦非赞,应作如此观。
苏文忠萝汉偈帖赞拼音解读
zhù xiàng
xiàng běn fēi shí
yún ā luó hàn
xiàng qiú
shì zǎi guān shēn
zhī yuán qīn jìn
huì hóng yuán shēn
xiàn guǎng 广 zhǎng shé
hòu xiàng shì
zàn tàn shuō yán
kōng
sān mèi chū xiōng
zhuàng kāi chī gāng
tòu chū qiān jiè
shū shèng
huì wén zhū shuō
yīn shēng qiú
néng jiàn lái
yún
néng yīn shēng jiàn
jīn jiě
qiē yǒu wéi
fēi fēi zàn
yīng zuò gu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万物皆空、色即是空。它告诉我们,佛法超越了形式和外在的表象,真正的境界只能通过内心的修行来获得。阿罗汉(即成就者)不会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而是通过深入禅定,获得了对佛理的独悟和解脱。虽然凡夫俗子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但也可以通过忠实地遵循佛法、持戒修行来逐渐接近。诗中提到的“大千界”指的是无限广阔的宇宙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最后,诗人希望我们能够用佛教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将所有事物都视为无常、无我、空寂的存在,以此来解脱自己并引导他人。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苏文忠萝汉偈帖赞注释

【有为法】缘所生、无常变幻的现象世界。《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广长舌】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大智度论》卷八:“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髮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宋苏轼《赠东林总长老》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清赵翼《大石佛歌》:“斯特维摩寓言耳,广长舌岂论寻尺。”后用以喻能言善辩。宋朱熹《后洞山口晚赋》诗:“从教广长舌,莫尽此时心。”清黄遵宪《纪事》诗:“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茅盾《虹》一:“但两性问题这名词,在这位广长舌的参政权的热心家耳朵中,大概还是很生疏。”…展开
【有为法】缘所生、无常变幻的现象世界。《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广长舌】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大智度论》卷八:“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髮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宋苏轼《赠东林总长老》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清赵翼《大石佛歌》:“斯特维摩寓言耳,广长舌岂论寻尺。”后用以喻能言善辩。宋朱熹《后洞山口晚赋》诗:“从教广长舌,莫尽此时心。”清黄遵宪《纪事》诗:“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茅盾《虹》一:“但两性问题这名词,在这位广长舌的参政权的热心家耳朵中,大概还是很生疏。”折叠

苏文忠萝汉偈帖赞诗意赏析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万物皆空、色即是空。它告诉我们,佛法超越了形式和外在的表象,真正的境界只能通过内心的…展开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万物皆空、色即是空。它告诉我们,佛法超越了形式和外在的表象,真正的境界只能通过内心的修行来获得。阿罗汉(即成就者)不会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而是通过深入禅定,获得了对佛理的独悟和解脱。虽然凡夫俗子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但也可以通过忠实地遵循佛法、持戒修行来逐渐接近。诗中提到的“大千界”指的是无限广阔的宇宙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最后,诗人希望我们能够用佛教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将所有事物都视为无常、无我、空寂的存在,以此来解脱自己并引导他人。折叠

作者介绍

岳珂 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06095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