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骥虽形隔

出自宋朝苏轼的《和陶桃花源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
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
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
臂鸡有时鸣,尻驾无可税。
苓龟亦晨吸,杞狗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齕啮谢炮制。
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
不如我仇池,高举复几岁。
从来一生死,近又等痴慧。
蒲涧安期境,罗浮稚川界。
梦往从之游,神交发吾蔽。
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却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和陶桃花源拼音解读
fán shèng
qīng zhuó gòng shì
xīn xián ǒu jiàn
niàn shì
zhī zhēn chù
yào shǐ 使 liù yòng fèi
táo yuán xìn yuǎn
zhàng xiǎo
gōng gēng rèn
jué xué bào tiān
yǒu shí míng
kāo jià shuì
líng guī chén
gǒu huò fèi
yún qiáo gān fāng
niè xiè pào zhì
suī xíng
yuān míng xīn
gāo shān nán yuè
qiǎn shuǐ
chóu chí
gāo suì
cóng lái shēng
jìn yòu děng chī huì
jiàn ān jìng
luó zhì chuān jiè
mèng wǎng cóng zhī yóu
shén jiāo
táo huā mǎn tíng xià
liú shuǐ zài wài
què xiào táo qín rén
yǒu wèi fēi zhē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他认为凡人都是居住在同一个世界中,无论清贫富贵,都应该心怀安闲,不受外在的干扰。如果要找到真正的人间天堂,就必须放弃六欲,远离浮躁纷繁的世俗。桃源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只有放下功名利禄,才能够找到它,并且享受它带来的甘甜和舒适。作者自己也在尽力实现这个理想,除了勤劳耕作之外,还在学习各种文艺技能。虽然他与渊明身处异地,但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都希望能够彼此交流、互相启迪。 最后,作者描述了他周围的景物,诸如躬耕者的家禽、动物、山水等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他从心底里感到快乐和满足,但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他会珍惜眼前的一切,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最后,作者对那些逃避现实的人提出了讽刺和批评,认为他们害怕接受真正的人生契约,无法领会生命中的真正意义。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和陶桃花源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他认为凡人都是居住在同一个世界中,无论清贫富贵,都应该心怀安闲,不受外在的干扰。如果…展开
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他认为凡人都是居住在同一个世界中,无论清贫富贵,都应该心怀安闲,不受外在的干扰。如果要找到真正的人间天堂,就必须放弃六欲,远离浮躁纷繁的世俗。桃源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只有放下功名利禄,才能够找到它,并且享受它带来的甘甜和舒适。作者自己也在尽力实现这个理想,除了勤劳耕作之外,还在学习各种文艺技能。虽然他与渊明身处异地,但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都希望能够彼此交流、互相启迪。 最后,作者描述了他周围的景物,诸如躬耕者的家禽、动物、山水等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他从心底里感到快乐和满足,但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他会珍惜眼前的一切,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最后,作者对那些逃避现实的人提出了讽刺和批评,认为他们害怕接受真正的人生契约,无法领会生命中的真正意义。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7887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