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厓有树更绝伦

出自清朝陈恭尹的《以香瘿杯为魏和公寿系之以歌
南州炎德多芳草,丹桂玉兰皆合抱。珠厓有树更绝伦,独发清芬自枯槁。
松枝成珀待千年,朽木为芝质屡迁。此香凝结乃异是,皮肤脱落馀贞坚。
寄君瘿杯大如斗,为君满引无疆寿。箕瓢可挂不闻声,惠瓠能容宁用掊。
翠微腊月梅花浓,散作琼瑶落酒钟。万里知交各南北,几人同上金精峰。
君不见南极老人旁,客星每夜生光芒。其占为世多寿者,斗牛之野斯其昌。
更闻月出天街北,天下从兹皆喜色。犯座应须太史陈,此星或是严滩客。
举杯邀月月何言,饮罢看杯意独存。既用馨香比明德,还因错节念同根。
以香瘿杯为魏和公寿系之以歌拼音解读
nán zhōu yán duō fāng cǎo
dān guì lán jiē bào
zhū yǒu shù gèng jué lún
qīng fēn gǎo
sōng zhī chéng dài qiān nián
xiǔ wéi zhī zhì qiān
xiāng níng jié nǎi shì
tuō luò zhēn jiān
jūn yǐng bēi dòu
wéi jūn mǎn yǐn jiāng shòu 寿
piáo guà wén shēng
huì néng róng níng yòng póu
cuì wēi yuè méi huā nóng
sàn zuò qióng yáo luò jiǔ zhōng
wàn zhī jiāo nán běi
rén tóng shàng jīn jīng fēng
jūn jiàn nán lǎo rén páng
xīng měi shēng guāng máng
zhàn wéi shì duō shòu 寿 zhě
dòu niú zhī chāng
gèng wén yuè chū tiān jiē běi
tiān xià cóng jiē
fàn zuò yīng tài shǐ chén
xīng huò shì yán tān
bēi yāo yuè yuè yán
yǐn kàn bēi cún
yòng xīn xiāng míng
hái yīn cuò jiē niàn tóng gē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的是南国草木茂盛,香气浓郁,特别是珠厓地区的树木更是超凡脱俗,不同于寻常。其中有松枝能够变成琥珀,朽木却能转化为芝草,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韵味。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珍贵之物的热爱和珍重。 接下来的几节内容描写了一些器物和景观。箕瓢虽然很实用但却不发出声响;惠瓠虽然容量很大但却在使用时非常安静。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器具,体现了作者对于美好、实用、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世间万物与自然界的联系,可以看作是对宇宙大趋势的思考。南极老人旁的客星每夜发出光芒,被认为是长寿之兆,而月亮升起后,天下万物都变得喜庆。这也暗示着诗人对于长寿和吉祥的渴望,以及对于宇宙法则的敬畏和感慨。最后两句话表达了对于诗意和忠诚的信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以香瘿杯为魏和公寿系之以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南国草木茂盛,香气浓郁,特别是珠厓地区的树木更是超凡脱俗,不同于寻常。其中有松枝能够变成琥珀,朽木却能转化…展开
这首诗描述的是南国草木茂盛,香气浓郁,特别是珠厓地区的树木更是超凡脱俗,不同于寻常。其中有松枝能够变成琥珀,朽木却能转化为芝草,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韵味。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珍贵之物的热爱和珍重。 接下来的几节内容描写了一些器物和景观。箕瓢虽然很实用但却不发出声响;惠瓠虽然容量很大但却在使用时非常安静。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器具,体现了作者对于美好、实用、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世间万物与自然界的联系,可以看作是对宇宙大趋势的思考。南极老人旁的客星每夜发出光芒,被认为是长寿之兆,而月亮升起后,天下万物都变得喜庆。这也暗示着诗人对于长寿和吉祥的渴望,以及对于宇宙法则的敬畏和感慨。最后两句话表达了对于诗意和忠诚的信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折叠

作者介绍

陈恭尹 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54356.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