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君一句直截处

出自元朝耶律楚材的《和裴子法韵
达磨一派未西来,无限劳生眼未开。六朝繁盛已矣耳,两晋风流安在哉!
自笑中书老仆射,事佛窃仿王安石。公案翻腾旧葛藤,林泉准备闲踪迹。
用之勋业垂千秋,发扬孔孟谁为俦。舍之独善乐真觉,赋诗舒笑临清流。
岂止渊明慕松菊,晋室高贤十八九。君子道消小人用,贞夫远弃利名酒。
苏、黄冠世能文词,裴、张二相名当时。祖道禅林恣游戏,尧风舜德甘嘘吹。
达人不为造物役,打破东西与南北。毛吞巨海也寻常,出没纵横透空色。
真如颇与羲易同,不动确乎无吉凶。湛然信笔书寱语,临风远寄绿野翁。
赠君一句直截处,祗要教君能养素。但能死生荣辱哀乐不能羁,存亡进退尽是无生路。
和裴子法韵拼音解读
pài wèi 西 lái
xiàn láo shēng yǎn wèi kāi
liù cháo fán shèng ěr
liǎng jìn fēng liú ān zài zāi
xiào zhōng shū lǎo shè
shì qiè fǎng 仿 wáng ān shí
gōng àn fān téng jiù téng
lín quán zhǔn bèi xián zōng
yòng zhī xūn chuí qiān qiū
yáng kǒng mèng shuí wéi chóu
shě zhī shàn zhēn jiào
shī shū xiào lín qīng liú
zhǐ yuān míng sōng
jìn shì gāo xián shí jiǔ
jūn dào xiāo xiǎo rén yòng
zhēn yuǎn míng jiǔ
huáng guàn shì néng wén
péi zhāng èr xiàng míng dāng shí
dào chán lín yóu
yáo fēng shùn gān chuī
rén wéi zào
dōng 西 nán běi
máo tūn hǎi xún cháng
chū méi zòng héng tòu kōng
zhēn tóng
dòng què xiōng
zhàn rán xìn shū
lín fēng yuǎn 绿 wēng
zèng jūn zhí jié chù
zhī yào jiāo jūn néng yǎng
dàn néng shēng róng āi néng
cún wáng jìn tuì 退 jìn shì shē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达磨派思想和对历朝历代文化人物的评价。达磨派是佛教禅宗中一种重视内心修行、拒绝外在追求的思想流派。诗人认为,这种思想对于劳碌的生命来说极有价值。 诗人回顾了历史上六朝繁盛和两晋时期的风流人物,但他认为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不再有太多意义。他自嘲地称自己仿效王安石信仰佛教,但也在公案和诗歌创作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诗人赞颂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提出了舍弃名利,追求真谛的主张。他认为,像苏轼、黄庭坚、裴迪、张籍这样的文学巨匠以及祖道、禅林这样的禅宗大师都值得钦佩和学习。 最后,诗人送给读者一句话:“只要你能保持素净的心灵,就可以超越生死、荣辱、喜怒哀乐等束缚,实现无生之路。”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和裴子法韵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达磨派思想和对历朝历代文化人物的评价。达磨派是佛教禅宗中一种重视内心修行、拒绝外在追求的思想流派。诗人认为,…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达磨派思想和对历朝历代文化人物的评价。达磨派是佛教禅宗中一种重视内心修行、拒绝外在追求的思想流派。诗人认为,这种思想对于劳碌的生命来说极有价值。 诗人回顾了历史上六朝繁盛和两晋时期的风流人物,但他认为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不再有太多意义。他自嘲地称自己仿效王安石信仰佛教,但也在公案和诗歌创作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诗人赞颂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提出了舍弃名利,追求真谛的主张。他认为,像苏轼、黄庭坚、裴迪、张籍这样的文学巨匠以及祖道、禅林这样的禅宗大师都值得钦佩和学习。 最后,诗人送给读者一句话:“只要你能保持素净的心灵,就可以超越生死、荣辱、喜怒哀乐等束缚,实现无生之路。”折叠

作者介绍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89079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