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久已死

出自唐朝李白的《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箜篌谣拼音解读
pān tiān dēng lóng
zǒu shān
guì jiàn jié jiāo xīn
wéi yǒu yán líng guāng
zhōu gōng chēng shèng
guǎn cài níng xiàng róng
hàn yáo dòu
huái nán chōng
xiōng shàng rén
xīn ān suǒ cóng
rén fāng cùn jiān
shān hǎi qiān zhòng
qīng yán tuō péng yǒu
duì miàn jiǔ fēng
kāi huā zǎo luò
táo sōng
guǎn bào jiǔ
rén z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要想升天飞仙,千万不要骑龙,要想游历河川,千万不能骑着老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朋友相交应不分贵贱,就像东汉的严陵和光武帝一样。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可惜周公执政时是如此的贤明,管叔和蔡叔为什么还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汉代歌谣中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汉文帝却容不下淮南王,将大流放。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结交的知己哪里会有呀?

大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朋友虽然表面上亲密无间,可是心却如同隔着千重山、千重海。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和大们相交时,就像面对着九疑山一样,让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边际。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许多花长在一个树枝上,必然会早早凋谢,桃李开花虽然很美丽,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样。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管仲和鲍叔牙这样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人像大们一样,结交朋友能够贵贱不相移。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líng)及光武。
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

周公称大圣,管蔡(cài)宁相容。
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蔡: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

汉谣一斗粟(sù),不与淮南舂(chōng)。
“汉谣”两句: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故事。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九疑峰: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其山九谷皆相似,故称“九疑”。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bào)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管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处世的一些看法和态度。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意思是说不要高攀难以承受的重担,也不要轻率冒险。贵贱结交心不移,说明交友应该不分贵贱,要真心相待。唯有严陵及光武,指的是只有像严陵、光武这样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人才值得结交。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这里提到周公和管蔡,是说他们是圣人,是值得尊敬的人物。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是说即使给予少量的粮食,如果是出于真心,也胜过那些获得了很多却没有用心的人。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只要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就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所在。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测量的。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意思是说,轻易地托付朋友会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这里是说人生短暂,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与之相比,坚强、耐久的品质更加重要。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是说即使卓越的人物已经过世,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后人应该学习并继承他们的遗志。

背诵

相关翻译

箜篌谣注释译文

上天切莫登着龙上天,爬山切莫骑着虎。 古来贵贱结交而心不移者,唯有严子陵与汉光武帝。 周公被称为大圣人,也不容下管叔与蔡叔。 汉谣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说尽了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展开
词语注释
⑴箜篌谣:《乐府诗集》谓《箜篌谣》不详所起;《太平御览》引作“古歌辞”。大略言结交当有始终。
⑵严陵与光武:据《汉书·逸民传》:严光,字子陵,会稽姚余人。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即位,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念其有贤德,令按其貌寻。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光武疑其是光,备车马,带礼物,遣使聘之。凡三返,而后至。帝车架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肯相助耶?光眠不应。良久曰,古之帝尧有德,巢父洗耳。人故有志,何必相逼?终乘车而去。后帝与光共卧,光加脚于帝腹。翌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尔。”授予建议大夫之职,终不屈从,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延陵濑。
⑶“周公”二句:《诗集·周本纪》:武王崩,成王少,周公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不利于成王,乃携武庚以作乱。周公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⑷汉谣一斗粟:即汉文帝对待淮南王刘武事。
⑸方寸:指心。
⑹九疑峰:也作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相传虞舜葬于此。《水经注·湘水注》:九嶷山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⑺开花:一作“多花”。
⑻“管鲍”句:《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天下不多(看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作品译文
上天切莫登着龙上天,爬山切莫骑着虎。
古来贵贱结交而心不移者,唯有严子陵与汉光武帝。
周公被称为大圣人,也不容下管叔与蔡叔。
汉谣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说尽了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
兄弟尚且与路人一样,我的心要服从谁呢?
人心方寸之间,便有山海几千重。
轻信了朋友,对着面,心里也像隔着九疑峰。
花开必有花谢,桃李树不如松树坚贞。
管仲与鲍叔那样的友谊早已消亡,何人可以继承他们的风尚?
折叠

相关赏析

箜篌谣简析

此诗叹结交挚友之难。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四句为第一段。首二句比兴,喻交友须慎重;三四句从正面列举贵贱结交而心不移的典范。中四句为第二段,从反面列举兄弟尚不容的事例。末十句为议论,直接表达诗人对结友不易的看法。…展开
此诗叹结交挚友之难。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四句为第一段。首二句比兴,喻交友须慎重;三四句从正面列举贵贱结交而心不移的典范。中四句为第二段,从反面列举兄弟尚不容的事例。末十句为议论,直接表达诗人对结友不易的看法。“兄弟”四句言兄弟尚且如同路人,他人之间的感情隔阂应如山之高,如海之深。“轻言”二句谓不可轻信、轻托朋友。“开(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喻轻诺必寡信,美言必不信,多交必涉滥,是“轻言”二句的形象化。结尾二句呼唤交友古风的重现。议论部分层层推出,条理井然,虚实相间。折叠

箜篌谣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处世的一些看法和态度。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意思是说不要高攀难以承受的重担,也不要轻率冒险。贵贱…展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处世的一些看法和态度。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意思是说不要高攀难以承受的重担,也不要轻率冒险。贵贱结交心不移,说明交友应该不分贵贱,要真心相待。唯有严陵及光武,指的是只有像严陵、光武这样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人才值得结交。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这里提到周公和管蔡,是说他们是圣人,是值得尊敬的人物。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是说即使给予少量的粮食,如果是出于真心,也胜过那些获得了很多却没有用心的人。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只要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就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所在。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测量的。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意思是说,轻易地托付朋友会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这里是说人生短暂,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与之相比,坚强、耐久的品质更加重要。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是说即使卓越的人物已经过世,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后人应该学习并继承他们的遗志。折叠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2545.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