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装毡裹远饷我

出自清朝叶观国的《邱芷房编修赠长生无极瓦砚
瓦当文字录者谁,百十二种形模奇。长生无极乃其一,云是阿房旧宫之所遗。
自从铜雀香姜收作砚,鼍矶龙尾名空驰。埏埴况在汉魏上,笔法颇疑丞相斯。
编修校士向关陇,轺车来往骊山陲。蕲年兰池访陈迹。
但余瓦砾萦荆茨。偶然拾自清渭湄,制为墨沼苍璆姿。
匣装毡裹远饷我,重之奚翅十朋龟。我闻羽阳之瓦出荒垄,流传艺苑如韩碑。
甘泉一枚夸创获,当年群雅留歌诗。岂意神物兴有时,珠联璧合何累累。
纷纶延寿益寿字,郑重亿年万岁辞。秘文吉语为国瑞,何异器车银瓮祥姚姬。
我为墨磨双鬓丝,无多来日徒嗟噫。晴窗拂几看砚背,死籍可落应轩眉。
冷金细拓侑石鼓,井华新汲研隃糜。老来懒事虫鱼注,持写《黄庭内景》师杨义。
邱芷房编修赠长生无极瓦砚拼音解读
dāng wén zhě shuí
bǎi shí èr zhǒng xíng
zhǎng shēng nǎi
yún shì ā fáng jiù gōng zhī suǒ
cóng tóng què xiāng jiāng shōu zuò yàn
tuó lóng wěi míng kōng chí
shān zhí kuàng zài hàn wèi shàng
chéng xiàng
biān xiū xiào shì xiàng guān lǒng
yáo chē lái wǎng shān chuí
nián lán chí fǎng 访 chén
dàn yíng jīng
ǒu rán shí qīng wèi méi
zhì wéi zhǎo cāng qiú 姿
xiá zhuāng zhān guǒ yuǎn xiǎng
zhòng zhī chì shí péng guī
wén yáng zhī chū huāng lǒng
liú chuán yuàn hán bēi
gān quán méi kuā chuàng huò
dāng nián qún liú shī
shén xìng yǒu shí
zhū lián lèi lèi
fēn lún yán shòu 寿 shòu 寿
zhèng zhòng 亿 nián wàn suì
wén wéi guó ruì
chē yín wèng xiáng yáo
wéi shuāng bìn
duō lái jiē
qíng chuāng kàn yàn bèi
luò yīng xuān méi
lěng jīn tuò yòu shí
jǐng huá xīn yán
lǎo lái lǎn shì chóng zhù
chí xiě huáng tíng nèi jǐng shī y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名为“瓦当文字录”的文字形式,它使用瓦片制成符号,相当于一个字典,包含了112种不同的符号。其中,有一个符号叫做“长生无极”,据说是从阿房宫遗址中挖掘出来的。 这个文字形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当时的编修和校士们在关陇和骊山附近采集了大量的埏埴(一种类似泥土的材料)来制作这些瓦片。作者自己也拾到一块瓦片,用它制成了墨池。 诗中还提到了甘泉一枚,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物,能够延寿。人们将其铸成钱币或其他器物,以求福祉。而瓦当文字录中也包含了吉语和祥瑞的符号,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仍然愿意花费时间来研究这种文字形式,并提到了自己的老师杨义。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邱芷房编修赠长生无极瓦砚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名为“瓦当文字录”的文字形式,它使用瓦片制成符号,相当于一个字典,包含了112种不同的符号。其中,有一个…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名为“瓦当文字录”的文字形式,它使用瓦片制成符号,相当于一个字典,包含了112种不同的符号。其中,有一个符号叫做“长生无极”,据说是从阿房宫遗址中挖掘出来的。 这个文字形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当时的编修和校士们在关陇和骊山附近采集了大量的埏埴(一种类似泥土的材料)来制作这些瓦片。作者自己也拾到一块瓦片,用它制成了墨池。 诗中还提到了甘泉一枚,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物,能够延寿。人们将其铸成钱币或其他器物,以求福祉。而瓦当文字录中也包含了吉语和祥瑞的符号,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仍然愿意花费时间来研究这种文字形式,并提到了自己的老师杨义。折叠

作者介绍

叶观国 叶观国 叶观国,字毅庵,闽县人。乾隆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学士。有《绿筠书屋诗钞》。…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70044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