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屯田务招辑

出自明朝李梦阳的《送席副使监贵州屯学二事歌
我昔在北京,送君向河南。岂料在河南,送君如百蛮。
瘴云苍苍途路艰,牂牁罗施皆峻山。法官要自褰帷入,倏忽开明众山出。
大抵夷狄似禽鸟,制之虽勤忌拘急。此曹亦是人心性,顷来渐慕衣冠习。
文翁化蜀岂无本,李牧屯田务招辑。所恨故人恨万里,令我蚤夜心于邑。
丈夫巳际飞龙会,野人犹抱枯鱼泣。感新怀旧心肺酸,万事回头百忧集。
弘治之间时世异,与君次第陈封事。许身谬比汉贾生,推君每称唐陆贽。
朝回对坐香炉省,出门并结青云辔。自从分手哭遗弓,缙绅漂洎余亦同。
抱瓮梁王修竹园,遗址宋帝蓬莱宫。生涯放逐似羁旅,混迹迂腐随村翁。
曾闻伏枥有老马,岂即道路伤秋蓬。天下疮痍况未息,西南贡篚防难通。
杜鹃尚识君臣礼,蛟龙终收云雨功。相如谕蜀文章壮,马援平交德业雄。
扶危济弱付公等,临岐怅望天南鸿。
送席副使监贵州屯学二事歌拼音解读
zài běi jīng
sòng jūn xiàng nán
liào zài nán
sòng jūn bǎi mán
zhàng yún cāng cāng jiān
zāng luó shī jiē jùn shān
guān yào qiān wéi
shū kāi míng zhòng shān chū
qín niǎo
zhì zhī suī qín
cáo shì rén xīn xìng
qǐng lái jiàn guàn
wén wēng huà shǔ běn
tún tián zhāo
suǒ hèn rén hèn wàn
lìng zǎo xīn
zhàng fēi lóng huì
rén yóu bào
gǎn xīn huái 怀 jiù xīn fèi suān
wàn shì huí tóu bǎi yōu
hóng zhì zhī jiān shí shì
jūn chén fēng shì
shēn miù hàn jiǎ shēng
tuī jūn měi chēng táng zhì
cháo huí duì zuò xiāng shěng
chū mén bìng jié qīng yún pèi
cóng fèn shǒu gōng
jìn shēn piāo tóng
bào wèng liáng wáng xiū zhú yuán
zhǐ sòng péng lái gōng
shēng fàng zhú
hún suí cūn wēng
céng wén yǒu lǎo
dào shāng qiū péng
tiān xià chuāng kuàng wèi
西 nán gòng fěi fáng nán tōng
juān shàng shí jūn chén
jiāo lóng zhōng shōu yún gōng
xiàng shǔ wén zhāng zhuàng
yuán píng jiāo xióng
wēi ruò gōng děng
lín chàng wàng tiān nán hóng 鸿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从北京送别朋友前往河南的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河南,他发现当地人与自己的文化习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但两者都是人性的表现。他也想起了离别的老朋友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到心中百忧俱集。最后,他简单回顾了时代的变迁和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并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整首诗既描绘了旅途的情景,又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席副使监贵州屯学二事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从北京送别朋友前往河南的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河南,他发现当地人与自己的文化习惯有着…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从北京送别朋友前往河南的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河南,他发现当地人与自己的文化习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但两者都是人性的表现。他也想起了离别的老朋友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到心中百忧俱集。最后,他简单回顾了时代的变迁和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并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整首诗既描绘了旅途的情景,又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李梦阳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中国明朝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嫉恶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弹劾宦官刘瑾而入狱。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改变不良文风。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在当时影响颇大。但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 ,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寻求创…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79917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