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仍送故乡人

出自唐朝许浑的《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
书剑功迟白发新,异乡仍送故乡人。阮公留客竹林晚,
田氏到家荆树春。雪尽塞鸿南翥少,风来胡马北嘶频。
洞庭烟月如终老,谁是长杨谏猎臣。
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拼音解读
shū jiàn gōng chí bái xīn
xiāng réng sòng xiāng rén
ruǎn gōng liú zhú lín wǎn
tián shì dào jiā jīng shù chūn
xuě jìn sāi hóng 鸿 nán zhù shǎo
fēng lái běi pín
dòng tíng yān yuè zhōng lǎo
shuí shì zhǎng yáng jiàn liè ché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通过描述不同的场景和情境,表达了离乡别井、岁月沧桑和人生变迁的主题。 第一句“书剑功迟白发新”,指的是一个年龄已经较大的人,亦即“白发苍苍”的状态。但他依然在努力学习,其中“书剑”体现了他的求知欲和为人处世之道。这种精神和行动,使得他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充满活力。 接下来的两句“异乡仍送故乡人,阮公留客竹林晚”,则将我们的视线转向了外界。某个方面上来说,这首诗可以被视为一首“送别诗”,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离乡背井的身影。这位“故乡人”即将离开异乡,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而在异乡中,他也遇到了好心人士——阮公,并在对方家中作客。 继而,“田氏到家荆树春”,又引入了一个新的角色——田氏。她和前面提到的那位“故乡人”有怎样的关系,这首诗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字面上来看,这位女性应该是一个“归乡者”,在她的家园里,春天已经到了。 接下来的两句“雪尽塞鸿南翥少,风来胡马北嘶频”则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象。塞上的鸿鸟,在冰雪消融后重新出现,而胡马则在寒风中发出凄厉的嘶鸣声。这一切更加突出了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北国荒凉、苍茫的景象。 最后一句“洞庭烟月如终老,谁是长杨谏猎臣”,则是对诗人自己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湖南洞庭湖畔,沐浴在炊烟和明月之中,思考着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同时,他又引入了“长杨谏猎臣”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这个人是当时唐朝的一位文臣,因劝谏唐玄宗去打败突厥而闻名。在这里,诗人似乎想表达一种对于忠诚、正义和勇气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于历史和逝去时光的思考。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与郑秀才叔侄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诗意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不同的场景和情境,表达了离乡别井、岁月沧桑和人生变迁的主题。 第一句“书剑功迟白发新”,指的是一个年龄已…展开
这首诗通过描述不同的场景和情境,表达了离乡别井、岁月沧桑和人生变迁的主题。 第一句“书剑功迟白发新”,指的是一个年龄已经较大的人,亦即“白发苍苍”的状态。但他依然在努力学习,其中“书剑”体现了他的求知欲和为人处世之道。这种精神和行动,使得他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充满活力。 接下来的两句“异乡仍送故乡人,阮公留客竹林晚”,则将我们的视线转向了外界。某个方面上来说,这首诗可以被视为一首“送别诗”,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离乡背井的身影。这位“故乡人”即将离开异乡,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而在异乡中,他也遇到了好心人士——阮公,并在对方家中作客。 继而,“田氏到家荆树春”,又引入了一个新的角色——田氏。她和前面提到的那位“故乡人”有怎样的关系,这首诗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字面上来看,这位女性应该是一个“归乡者”,在她的家园里,春天已经到了。 接下来的两句“雪尽塞鸿南翥少,风来胡马北嘶频”则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象。塞上的鸿鸟,在冰雪消融后重新出现,而胡马则在寒风中发出凄厉的嘶鸣声。这一切更加突出了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北国荒凉、苍茫的景象。 最后一句“洞庭烟月如终老,谁是长杨谏猎臣”,则是对诗人自己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湖南洞庭湖畔,沐浴在炊烟和明月之中,思考着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同时,他又引入了“长杨谏猎臣”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这个人是当时唐朝的一位文臣,因劝谏唐玄宗去打败突厥而闻名。在这里,诗人似乎想表达一种对于忠诚、正义和勇气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于历史和逝去时光的思考。折叠

作者介绍

许浑 许浑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6558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